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,我市堅定不移把工業特別是制造業擺在經濟發展的首位。今年“兩會”上,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新的一年,我市將集中力量推動“工業立市、產業強市”攻堅突破,從2022年起連續5年,每年安排4億元實施“百億企業、千億產業”培育計劃,扶持企業做大做強……令與會代表委員倍感歡欣鼓舞。大家紛紛聚焦“三新兩特一大”產業發展格局,立足我市實際,積極獻智獻策。
推動紡織服裝規模化高端化發展
我市紡織服裝產業經過40余年來的發展,已形成從織編、染整、刺繡、輔料到成品等較完整的產業鏈,成為汕頭制造業中占比最大、配套體系較齊全的特色產業。今年“兩會”上,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圍繞打造超2000億元紡織服裝產業集群,堅持補鏈強鏈延鏈,加強技術改造創新、品質優化提升和品牌創建培育,推動建設紡織品采購中心、展會展覽中心、工業園區,發揮產業協會作用,推動企業抱團發展,提高規模化、集聚化、高端化發展水平。
在我市加快構建“三新兩特一大”產業發展格局背景下,紡織服裝產業如何立足自身優勢,順勢而為,在新賽道上闖出一條新發展路徑?市政協委員周延熙建議,要加快布局創新技術中心、研發設計創意園區等,探索聯合汕頭大學等高校、研究機構共建產業協同創新中心,推進新材料合成、新型紡織面料制造、功能性服裝設計、生產設備流程改造等關鍵核心技術的應用和合作。與此同時,引導企業拓展和創新產品應用,提升技術創新能力,做好跟蹤服務,對實現產品更新換代和產業升級的企業給予資金等支持。
潮南區、潮陽區是我市紡織服裝產業的主陣地,周延熙認為,兩潮地區應加快建成集生產、加工、銷售、物流等鏈條為一體的紡織服裝產業園區,建設創業創新孵化基地,推進小微企業雙創基地梯次培育計劃,培育壯大新生小微企業群體。此外,要強化品牌培育,提升本土優質品牌的影響力。“我們可以加強發揮谷饒鎮‘中國針織內衣名鎮’等品牌效應,依托全國服裝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的優勢,加大品牌打造力度。”周延熙建議,可通過服裝設計大賽、服裝博覽會等多種形式加強宣傳,或加強品牌與文化融合,多舉措擴大汕頭品牌服裝的知名度。
“為更好應對產業面臨的競爭加劇,我市可以整合資源暢通產業循環,開拓新管理新技術新業態,走高端化、自主化、綠色化、智能化、品牌化發展路線,推動我市紡織服裝從‘大市’到‘強市’的轉變。”市人大代表莊曉建議,在提升鏈式發展合力方面,可以發揮市紡織服裝產業協會作用,構筑產業上下游及企業與政府間的溝通橋梁,促進本地紡織服裝企業形成產業聯盟抱團發展。加快培育龍頭企業,對經濟效益好、市場占有率較高且有一定發展潛力的企業納入培育建檔,發揮引領效應,提高集群對市場變化的應變能力,促進鏈式營銷發展,全面提高產業發展質量,爭取更廣闊發展空間。
在促進紡織服裝產業集聚發展方面,莊曉認為,可以綜合考慮資源統籌、集聚輻射和交通便利等因素建設市級紡織服裝產業園,配套研發設計基地、生產基地、面料產業園、電商產業園等,讓企業集聚成鏈、資源共享。通過紡織服裝重點區鎮盤活土地、相關園區微改造和“工改工”等,建設區、鎮級紡織服裝集聚區,用現代管理理念設計廠房,推進工廠上樓、產業集聚,并配備光伏、儲能充電樁等新能源,以降低生產經營成本,服務中小微企業和加工型企業。此外,開展紡織新材料、綠色印染、紡織研究,培育本地面料企業,拓展引進高端原料、面料等上游企業,大力發展紡織原料產業,填補原料供應鏈短板。